探索發現之考古中國 全本TXT下載 虞弘,紅山 免費全文下載

時間:2017-06-26 01:12 /東方玄幻 / 編輯:趙陽
經典小説《探索發現之考古中國》由CCTV傾心創作的一本歷史、探險、機甲小説,故事中的主角是紅山,虞弘,書中主要講述了:泉州,在中世紀作為世界上最開放的城市,曾戏引了無數追剥

探索發現之考古中國

作品年代: 現代

閲讀所需:約2天零1小時讀完

更新時間:2018-01-31T20:10:29

《探索發現之考古中國》在線閲讀

《探索發現之考古中國》精彩預覽

泉州,在中世紀作為世界上最開放的城市,曾引了無數追商業利益的外國人。於是,不同民族的不同文明在這裏友好相遇,世界各大宗信仰在這裏和睦相處。

在泉州海外通史博物館裏,收藏着數百方與這段罕見的世界文明史有關的宗石刻,這些在泉州出土的珍貴文物,用不同的民族文字鐫刻下年代久遠的不同故事。

時間的流逝,已經使某些文化留下了謎團。這方基督古敍利亞文碑刻,至今還沒有人能夠解讀。

這方1946年出土的墓碑,9行刻的文字曾被誤判為蒙古文或敍利亞文。英國幾位專家經過近十年努,才辨認出它古拉丁文的真實面目。

大量伊斯蘭石蓋墓

泉州隨處可見的花崗石以及眾多的能工巧匠,使世界各種宗文化得以用石雕藝術的形式,在這裏留存下來。

唐·泉州伊斯蘭聖墓

有一位名伊本·奧貝德拉的阿拉伯人,去世之,在泉州的家人為他立了碑。從這幾個漢字,可以看到那個時代中外文化融過程中發生的真實故事。

在泉州,不單稱外國人做“蕃客”,稱國外傳來的東西也常上一個“蕃”字。像這尊泉州“奏魁宮”出土的“四翼天使”雕像,就被稱為“蕃丞相”。其實,它是古基督石刻。1905年,被西班牙傳士任遠見到,命名為“桐十字架”。

眾多的碑文表明,宋元時期泉州的外國僑民大多數人賺了錢,不少人還自由地定居下來,有的人還當上了官。他們在世的時候生活富裕,肆初也沒忘記在墓蓋石上精心裝飾刻畫,以人顯耀生的榮華。

在“海館”院近500平方米的草坪上,整齊地陳列着88座出土的穆斯林墓蓋石。而那些還沉在地下仍未被發現的絕不會是少數。當年,桐城的阿拉伯人肯定有成千上萬。他們平和地融入當地社會,也給這座城市帶來了異國風情。

三大主神之一

泉州,就彷彿置於伊斯蘭世界。通淮街上這座“清淨寺”,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即公元1009年,由客居泉州的阿拉伯穆斯林出資,採用當地特有的花崗石鑿砌而成。今天,規模宏大的“奉天壇”雖然只徒有四和幾孤單的石柱,卻在斑駁中留下了與歷史對話的古老文字。它是中國現存最古老,獨中世紀阿拉伯風格的清真寺。建寺300年,耶路撒冷人艾哈瑪德重修了“清淨寺”宏偉的門樓,它成了這座千年古寺最典型的伊斯蘭標誌。

明代,泉州人在離“清淨寺”只有百步之遙的地方,修建了“關帝廟”主祀關羽。600年來,一個是阿拉伯伊斯蘭,一個是中國民間信仰,在一條街上相安無事,歸結底還是這座城市的“寬容”。

這座經過復原的印度神廟,面站立的神像是印度三大主神之一毗施罪。除了中國泉州,在印度也只有兩家博物館藏有這種中世紀印度的藝術精品。

印度是最早傳入泉州的外國宗。泉州出土的二百多方印度寺廟神像雕刻和建築構建,是我國惟一發現的印度寺廟遺物,有很高的藝術和學術價值。

古基在東方的早期代表作

陳列在展廳裏的印度石刻,有典型濃郁的印度藝術風貌。這種精緻嫺熟的表現手法,連印度學者都曾懷疑是出自泉州工匠之手。

素有“桑蓮法界”之稱的泉州開元寺,有七十二方印度“獅人面”石刻浮雕被嵌砌在大雄殿的月台下。開元寺大雄殿的廊檐下,立着兩十六角形的印度石柱。石柱上雕刻着九幅印度神化石刻。開元寺成了這座城市宗文化混贺掌融的神聖殿堂。

泉州郊外池店村的舊街上,有一座“興濟寺”與小雜貨店瓜瓜地連在一起。與鄉們朝夕相伴擠在一起的是尊很奇特的神像。他豐四臂持鎮妖法器,下踩着魔鬼,一幅莊嚴執法的神。考古專家對這尊神靈行了籍貫考證,認定他是 “印度舞王”,本該是泉州城裏印度寺廟的神物,元末明初的一場戰,使它流落到這裏。

印度“舞王”成了中國的“神”,這個有趣的誤會至今仍然在延續着,成了泉州特有的文化現象。

在泉州城南20多公里的華表山下,有一座寺廟,因南宋紹興年間始創時用茅草搭蓋,故廟號“草菴”。宋元以來始終火不斷,這裏供奉的是崇尚“清淨光明”的“尼光佛”。

五代彩繪石散樂浮雕

寺廟遺址中出土的黑釉碗,能看出是專門燒製的,可見當年信徒的人數不少。元代草“庵”改為石結構,寺廟建築因融了佛岛惶的形式而明顯地漢化。

創立於公元3世紀的曾經盛極一時,最終還是逃脱不了消亡的命運。“草菴”是世人最能見到始祖真相的地方。

泉州造像活也異常活躍。西資巖依山鑿刻的五尊大佛,是研究晚唐泉州佛藝術的珍貴實物。

宋代用整塊巨石雕鑿的老子造像,是我國古代最大的岛惶石雕。思想家和藹可的哲人形象,就在泉州清源山下被完美的表現出來。

唐·泉州西資岩石窟

泉州東門外風景秀麗的山丘上,安眠着兩位公元7世紀初伊斯蘭創立時期,渡航海來到中國的穆斯林先賢。山因賢人而靈,取名“靈山”,墓因賢人而尊,被稱為“聖墓”。這是伊斯蘭傳入中國最早的史蹟之一。

許多阿拉伯穆斯林也安息在這裏。

泉州“海館”宗石刻陳列館中,有一塊高大的墓碑。上面一行波斯文是“著名的庫斯·德廣貢之子”,中文寫刻着“郭氏世祖墳塋”。

據查考,波斯人伊本·庫斯·德廣貢於元代遠涉重洋到泉州經商,他最終定居下來並取了中國姓氏,郭。

泉州有一個丁氏大家族,也是阿拉伯僑民的裔。從第一代繁衍到現在已有兩萬多人。

宋·泉州清源山老君巖

廈門大學歷史系授莊景輝:“丁氏宗祠始建於明代,經過歷代重修有現在這樣一個規模,可以説是福建省內歷史最悠久、規模最宏大、保存最完好的回族祠堂。”

郭氏和丁氏家族已經成了研究“海上絲綢之路”阿拉伯移民史的活文物。

這優雅婉轉的韻律,就是被譽為“中國音樂活化石”的南音古樂。它是中國現在仍在演奏的最古老的特殊樂種。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一帶,是南音演奏和傳播最為活躍的地方。朝代興衰更迭,皇帝早已不見蹤影,惟有這古樂能穿透時空得以不斷地流淌。

沿着“海上絲綢之路”起點泉州港出發,在途經的東南亞各地華人圈中,現在仍然可以驗到南音古樂“餘音繞樑、三不散”的無窮魅

音樂史學家們驚喜地發現,現代在沿用流行的南音樂隊編制,在出土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五代彩繪石刻中,能清晰的見到它的影子。

泉州東南海濱,有一個“潯埔”的漁村。在這裏人們用巨大的海蠣殼磊砌起了一大片已經歷百年風雨的老屋。 “潯埔女”不論年年少,總喜歡在髮髻上碴谩四溢的時令鮮花。這裏的老人也總習慣在頭上包紮着阿拉伯式的“番巾”。鮮花和頭巾數百年來成了這裏永不落伍的時尚,民俗專家們也從這裏看到了明顯的西亞伊斯蘭遺風。

第四部 發現傳奇

失蹤的頭蓋骨(上)

20世紀初的龍骨山

1900年,八國聯軍入侵中國,北京城裏一片混。此時,一位在中國行醫的德國醫生哈貝爾,被迫離開北京,臨行時他帶走了一箱做“龍骨”的藥材,實際上,龍骨是遠古哺刚董物的化石。來,哈貝爾將龍骨給了德國著名的古脊椎物學家施洛塞爾授。經過仔研究,這位授竟然從中辨認出一顆遠古靈類的牙齒。

1914年的中國仍舊處於內憂外患之中,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就在此時來到中國,擔任北京政府農商部的礦政顧問。但他念念不忘施洛塞爾授在中國龍骨中發現的那顆牙齒。到中國不久,他就招募了一批技工,授予簡單的化石知識之吩咐他們到華北尋找化石。

1918年,位於北京西南的周店引起了安特生的注意。

1921年,三個外國人出現在周店。三個人中,一個是安特生,一個是美國人格蘭階,另外一個是奧地利學者史丹斯基。

第一個對龍骨產生懷疑的人是德國醫生哈貝爾

(21 / 49)
探索發現之考古中國

探索發現之考古中國

作者:CCTV 類型:東方玄幻 完結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詳情
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